往期阅读
当前版: 04版 上一版  下一版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蜜蜂是辛勤耕耘的典范,代金桂就是生动的实例。筑产业之巢、酿集体之蜜,为一方百姓增福祉。请看——

一位养蜂汉的“甜蜜事业”

3月29日,缠溪镇梨坪村养蜂汉代金桂查看蜂群情况。
2024年3月29日,无人机拍下的缠溪镇梨坪村一景。
3月29日,梨坪村养蜂汉代金桂在山林里查看蜂群情况。
3月29日,梨坪村养蜂汉代金桂展示蜂蜜产品。
3月29日,梨坪村养蜂汉代金桂指导合作社社员养蜂。

  印江融媒体记者 左禹华 陈继

  初见代金桂,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。金灿灿的菜花已开遍缠溪镇梨坪村的沟沟岔岔,春意盎然的林间地头,除了勤劳的蜜蜂,还有奔忙的代金桂,刚上冷水溪看蜂,又下两路口分蜂。

  41岁的代金桂是梨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、梨坪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,与中蜂结缘的7年多,每天围着蜜蜂团团转,不是给蜂农讲解养殖技术,就是对接市场销售蜂蜜。

  集体经济从无到有,支柱产业从弱到强……如今,代金桂的“甜蜜事业”越做越大,带动当地19个村发展7000多箱中蜂养殖,年产值突破1200万元。

  振兴乡村产业,代金桂有“蜜”诀。

  念起,一次外出考察

  代金桂是土生土长的缠溪镇梨坪村人。2003年秋,代金桂刚从湖南某建筑工业学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,又卷入南下打工的浪潮,在建筑企业搬过砖、做过设计。2008年底,代金桂回到家乡与家人一起养猪、喂鸡,还附带承包一些建筑工程,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户和包工头。

  2010年冬,代金桂当选梨坪村委会主任,2021年12月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“一肩挑”,肩上的担子也随之重了起来。

  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、促进群众增收脱贫,代金桂带领村民种过茶叶和铁扫帚,几年下来收益甚微,靠零星的种植养殖增收脱贫在梨坪村成为一个泡影。

  2017年,正值脱贫攻坚关键时期。无村集体经济、无主导产业支撑的梨坪村,贫困发生率26.88%,属二类贫困村。2018年实现如期脱贫,梨坪村要啃不少硬骨头,产业就是最大的一块。

  2017年6月,缠溪镇组织村干部到临近的德江县考察天麻产业发展,代金桂带着满脑子的问号出发了。走进林下天麻种植基地,放置林间的几箱蜜蜂引起代金桂格外关注。询问得知蜜蜂不仅起到传粉作用,所产的蜂蜜备受市场青睐。联想到村里实际,发展“短平快”的中蜂养殖成了代金桂此次考察后最强烈的念头。

  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。考察回来,代金桂与镇干部交谈了体会和想法,镇干部一边帮助出谋划策,一边为梨坪村发展产业鼓劲打气,更加坚定代金桂发展中蜂养殖的信心。

  经过前期筹备,梨坪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于2017年12月注册成立,代金桂成为合作社理事长,自筹资金引进500箱中蜂,采取合作社集中养和农户代养方式,正式开启林下中蜂养殖。

  “起初最担心的是技术问题!”为了掌握技术要领,代金桂通过网络和书籍学习技术,多次带队外出考察学习,还邀请华中科技大学、铜仁学院教授、养蜂专业技人员传授养蜂技术。

  苦心酿甜蜜。经过大半年的精心管护,合作社收割了6000多斤蜂蜜,当年集体经济进账5万多元,村民现金分红1.6万元。

  收获产业第一份“甜蜜”,代金桂和社员的发展信心更足,第二年的养殖规模扩大到1200箱,散户代养600多箱……

  兴起,一个项目加持

  标准的生产车间、规范的产品展厅、多样的包装设计……走进梨坪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,全新的设备赋能蜂蜜加工、包装提质增效。

  “车间达到无尘加工,智能生产。”指着车间设备,代金桂高兴地说,这些设备得益于世行贷款贵州农村发展项目支持。

  2018年5月,合作社引进500箱中蜂后出现资金困难。看着蜂箱里的蜜越来越多,代金桂既高兴又感到无助。修建厂房要钱、购买设备要钱、包装设计要钱……合作社的发展让代金桂急得火烧眉毛。

  正当一筹莫展之际,县里正在组织申报世行贷款项目的好消息,让代金桂激动得热泪盈眶。

  于是,代金桂每天奔忙于申报项目。经过多方了解,代金桂找到了深圳一家蜂蜜生产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,实地帮助合作社做好发展规划、功能分区、设备配置等方面设计,最终形成项目申报书。

  2018年7月,梨坪中蜂养殖合作社申报的世行贷款项目获批,450多万的金融“及时雨”,浸润了代金桂中蜂养殖梦想的种子,使其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

  代金桂说:“世行贷款项目帮了一个大忙,解决了燃眉之急,让合作社基础设施、产业发展、品牌建设的后进增强。”

  如今,加工厂房、办公用房、产品展示厅、冷藏仓库、生产设备、养蜂工具等,蜜蜂产业发展必备的设施设备一次性解决,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中蜂养殖正阔步前行。

  突破,一张证书申领

  灵山秀水出珍品。地处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西麓的缠溪镇,繁茂的植被成为林下养蜂的天然佳境,尤其是五倍子等野生药用植物为林下养蜂提供优质蜜源。

  代金桂深知,合作社生产的蜜产品品质非常好,如果要在市场流通就必须要有生产许可及相关认证。

  “为了这张生产许可证,我是流过泪的!”谈及中蜂养殖的艰辛,代金桂难以忘怀的是合作社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那些点滴。

  2019年春节刚过,代金桂和镇干部到县城相关部门了解办证流程。得知申领蜂蜜类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在铜仁市还没有先例,需要由县级向市级申报、市级邀请省专家评审合格后颁证。随后,代金桂和镇干部马不停蹄地到市里咨询情况,并通过市级对接省专家开展现场评审。

  代金桂回忆说:“评审专家组第一次现场评审时指导的流程及改进的方面,笔记本上整整记了三页纸,指出的每一个方面的差距都非常大,要取得生产许可证,顿感压力无比之大。”

  经过改进加工流程、完善设施设备,合作社迎来第二次现场评审,并于2020年12月进行颁证,成为铜仁市唯一一张蜂产品类食品生产许可证。

  捧着食品生产许可证,代金桂激动地说:“办证不易,更要把这张证用好!”

  “生态自然健康,品质至真至纯。”走进合作社,12个大字彰显着合作社对蜂蜜品质的承诺与坚守,对养蜂产业的执着于追求。

  从标准化建厂、规范化管理、品牌化生产,代金桂迈着坚实的步伐,一步一步地走来,先后成功注册并启用了“蜂令源”商标,申报了质量管理体系、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。

  出山,一场产销较量

  酒香也怕巷子深,合作社的蜂蜜也如此。曾因销售渠道窄,优质的蜂蜜藏在深闺,难以走出大山。

  “刚开始的两年产量小,主要是在当地找熟人销售。随着规模做大产量就大,合作社积压的产品就多起来。”代金桂回忆,特别是2020年出现新冠疫情后,合作社上万斤蜂蜜滞销,影响着资金周转和发展信心。

  养蜂产业刚见起色,却又遭遇致命重击。“坚持,一定要坚持!”代金桂反复进行思想挣扎,并四处托人帮助寻找销售门路。

  心心念念必有回响。经过熟人牵线搭桥,代金桂与深圳和鲜公司达成意向性的代销协议。2021年9月,深圳和鲜公司相关人员实地调研了解合作社蜂蜜产品,认为产品质量非常好,当场就收购合作社6000多斤蜂蜜。

  第一次大批量的蜂蜜走出大山,代金桂笑逐颜开。后来,经过和鲜公司介绍,合作社又与贵州生资公司取得长久合作,2022至2023年合作销售额近1300万元。

  以节为媒、以蜜会友。一届又一届的采蜜节,一场又一场的展销会,合作社生产的百花蜜、五倍子蜜系列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升,还与多家超市和特产店建立合作关系,与国A酱酒公司、梵净云仓等合作,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,促进优质蜂蜜走出大山,销往全国各地。

  “良好稳定的产销关系是我们做大产业的最大底气。”代金桂介绍,目前合作社养殖规模从最初的500箱辐射带动发展7000多箱中蜂养殖。

  幸福,一份甜蜜分享

  “筑中蜂产业之巢,酿集体经济之蜜。”代金桂是这样定位“甜蜜的事业”,也是这样让人共享“事业的甜蜜”。

  分红是最直接的共享,合作社从没有间断过。代金桂扳着手指如数家珍:2018年1.6万元、2019年3.36万元、2020年5.6万元、2021年6.2万元、2022年12万元、2023年22.3万元……

  代养蜜蜂既得产品的售卖金,又有年底的分红,更收获一门养殖技术。缠溪镇两路口村中蜂养殖户黄勇深有一番感悟:2018年合作社发展起初,黄勇从合作社领回100箱中蜂来代养,当年净收3万多元。

  黄勇说:“以前养过意蜂,有一定技术基础,加上有合作社保底回收产品,销售上没有顾虑,养蜂是很有信心的。”目前,黄勇已把养殖规模扩大到350箱,去年收割蜂糖4000多斤,收入20多万元。

  7年来,合作社按照“集体经济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发展模式,实行统一技术指导、统一生产加工、统一品牌包装、统一市场销售,带动群众发展养殖中蜂促进增收。合作社社员由2018年的4个村156户发展到2023年的19个村431户。

  梨坪村柳家沟组杨泽普不一样的是,在合作社就近务工收获了另一份“甜蜜”:他每年在合作社务工收入2万多元。据了解,合作社每年临时用工300多人次,仅支付劳务工资就有30多万元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春节刚过,梨坪村33名80岁及以上的老人又收到新年“礼物”:每人380元的合作医疗费全部由合作社缴纳。

  “采得百花成蜜后,为谁辛苦为谁甜?”代金桂坚定地说,“把养蜂产业做好非常不容易,非常辛苦,看着群众受益了就觉得非常值得,心里也很甜!”
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 
     标题导航
蜜蜂是辛勤耕耘的典范,代金桂就是生动的实例。筑产业之巢、酿集体之蜜,为一方百姓增福祉。请看——~~~
   第01版:一版要闻
   第02版:要闻
   第03版:要闻
   第04版:乡村振兴
一位养蜂汉的“甜蜜事业”